知覺課前預習
上課問題: 你有看嗎?10分鐘內你懂了什麼?
講義請上ecourse 下載參考文獻2,或 按此連結 下載 PPT 檔。
第一節知覺的用途為何
課文重點
- 知覺研究探討有機體如何處理與組織輸入的原始感官訊息,以便(1)形成有機體所處世界的一致表徵或模型;以及(2)運用此一表徵去解決問題,例如導航、抓取與規劃。
- 知覺系統的5種主要功能是: (1)決定注意感覺環境當中哪些部分; (2)定位或決定物體在哪裡;(3)辨識或決定物體是什麼; (4)將物體減縮為關鍵訊息;以及(5)保持物體外觀恆常,即使視網膜影像不斷改變。
- 課本內文 P141-143
- 講義 4-6頁(至E-Course下載)
- 參考資料-知覺歷程(限IE瀏覽器開啟)從4:48秒開始
上課問題: 請問知覺是什麼?跟感覺有什麼不同?
第二節注意力
課文重點
- 選擇性注意歷程意指選擇某些刺激更進一步處理,而忽略其他刺激。導引視覺注意的主要媒介是眼球移動。眼睛凝視大多落在景物中訊息最豐富的部分。選擇性注意也發生在聽覺上。我們通常能夠藉著聲音方向,以及說話者之聲音特徵等線索,選擇性地聆聽訊息。選擇性注意發生在辨識的早期階段以及決定訊息意義之後。
- 課本內文P143-146
- 講義 7-12頁(至E-Course下載)
- 參考資料-知覺的選擇性(限IE瀏覽器開啟)從12:09秒開始
問題:
- 10分鐘影片,哪一段在講選擇性注意力?
- 請舉生活中的例子,說明注意力/知覺選擇性。
第三節定位
課文重點
- 想要定位物體,首先要將它們與背景區分開來,而且進行分組。完形心理學家首先研究上述歷程,提出許多組織原則。其中一個原則是將刺激組織成圓形與背景。其他原則著重於將物體分組,包括接近性、封閉性、相似性與良好連續性。
- 我們需要知道物體距離我們有多遠,以進行定位。這類知覺稱為深度知覺,通常取決於深度線索。單眼深度線索包含相對大小、重疊、相對高度、直線透視、明暗與陰影,以及運動視差。雙眼深度線索稱為雙眼像差,這是由於物體在兩眼視網膜影像差異所造成。
- 在定位物體時,有時我們需要知道物體移動方向。在沒有視網膜影像移動的情況下也能產生運動知覺。其中一個例子是閃光運動,靜止影像的快速連續呈現會產生表面運動。真實運動(真實物體在空間中移動) 知覺與視覺系統中特定細胞有關,經由單一細胞活動記錄與選擇性適應的研究加以證明。
- 課本內文P146-152
- 講義 13-25頁(至E-Course下載)
- 參考資料-深度與大小知覺
- 參考資料-周邊環境的襯托效果(限IE瀏覽器開啟)從04:09秒開始
- 參考資料-圖形與背景(限IE瀏覽器開啟)從04:46秒開始
- 參考資料-完形心理學(限IE瀏覽器開啟)從09:04秒開始
- 參考資料-完形心理學(限IE瀏覽器開啟)從00:00秒開始
- 參考資料-深度知覺(限IE瀏覽器開啟)從00:00秒開始
- 參考資料-移動知覺(限IE瀏覽器開啟)從00:30秒開始
問題:請分享幾個你看完有趣的知覺圖片,並說明代表的現象,例如:
問題:請上台說明 什麼是深度知覺、移動知覺。並舉例。
第四節辨識
課文重點
- 辨識物體需要正確地組合物體的各種特徵(例如形狀與顏色)。此一結合過程需要運用注意力。當結合失敗時,可能產生錯覺結合,意指錯誤地結合不同物體的特徵。
- 辨識物體也就是根據其形狀歸於某一類別。在辨識的早期階段,視覺系統利用線條和角度等視網膜訊息來描述物體。負責偵測這些特徵的神經細胞(特徵偵測器)位於視覺皮質。在辨識的後期階段,視覺系統會比對物體描述以及儲存在記憶中的形狀描述,獲得最佳配對。
- 連結者模式或網路可以用於解釋配對。網路的下層包含特徵,而上一層包含字母。特徵與字母之間的活化連結意指該字母包含此一特徵;抑制連結表示此一特徵並非該字母的一部分。呈現字母會活化網路中的某些特徵,接著活化或抑制許多字母。活化程度最大的字母就是輸入訊息的最佳配對。網路模式可以加入單詞層次,能夠解釋字母出現於單詞中,比單獨呈現時更容易辨識。
- 自然物體的形狀特徵比線條更加複雜。它們類似於簡單的幾何形式,例如圓柱、圓錐、方塊和楔形。有限數量的形式足以組合成人們能辨識的所有物體形狀。
- 臉孔辨識牽涉的歷程與物體辨識不同。物體辨識需要處理特徵,而臉孔辨識需要處理整體。
- 由下而上的辨識歷程主要受到輸入訊息所推動,由上而下的辨識歷程則由人們的知識與期望來驅使。由上而下歷程導致知覺的脈絡效果。脈絡會形成知覺期望,在滿足期望時,只需要更少的輸入訊息就可以辨識。
- 課本內文P153-164
- 講義 16-48頁(至E-Course下載)
- 參考資料-模擬稜可的圖畫(限IE瀏覽器開啟)從00:00秒開始
第五節抽取
課文重點
- 經縮減之後,知覺與記憶編碼比原本精確表徵更有效率。
*
- 課本內文P164-165
- 講義 49-50頁(至E-Course下載)
第六節知覺恆常性
課文重點
- 知覺系統的另一個主要功能是知覺恆常性,也就是要維持物體外觀一致,即使感覺器官接受的刺激特徵產生極大改變。亮度恆常性意指物體看起來一樣明亮,無論光線反射程度有多少。顏色恆常性則是物體顏色不會隨光源而改變。在這兩個例子中,恆常性有賴於物體與背景元素之間的關係。其他為人所知的知覺恆常性是形狀與位置恆常性。
- 大小恆常性意指物體大小保持恆常,不隨距離而改變。根據大小-距離不變原則,知覺到的物體大小會隨著視網膜影像大小以及知覺到的距離而變化。當物體遠離觀看者時,視網膜影像變小,但知覺到的距離增加,兩者互相抵銷,導致恆常性。此原則可用來解釋許多錯覺。
- 課本內文P165-170
- 講義 51-61頁(至E-Course下載)
- 參考資料-恆常性(限IE瀏覽器開啟)從03:53秒開始
- 參考資料-謬氏錯覺(限IE瀏覽器開啟)從08:50秒開始
- 參考資料-錯覺(限IE瀏覽器開啟)從00:00秒開始
- 參考資料-大小知覺、錯覺
問題: 什麼是恆常性、錯覺的例子?
第七節大腦的分工
課文重點
- 兩種腦系統影響選擇注意的心理行為。後端系統依靠物體的位置、形狀或顏色來選擇目標物。前端系統則根據目的來引導選擇注意歷程。PET研究進一步發現,一旦物體被選擇後,跟被注意物體之屬性有關的後端腦區域活動會增加。
- 視覺皮質根據大腦分工原則來運作。定位與辨識分別由腦部不同區域來處理,定位在接近皮質頂端,而辨識在接近皮質下方處理。辨識歷程更進一步地分成許多模組: 如顏色、形狀和質地。
- 課本內文P171-175
- 講義 62-69頁(至E-Course下載)
- 參考資料-大腦與知覺
第八節知覺的發展
課文重點
- 有關知覺發展的研究探討知覺能力是否生而具有,以及根據經驗而學習的程度。研究者以偏好注視法和習慣化法探討嬰兒的先天區辨能力。辨識物體所需的敏銳度在出生後6個月之後快速增加,然後增加速度變得緩慢。深度知覺似乎在3個月的時候開始出現,但是直到6個月才充分發展。知覺恆常性早在6個月就已經開始發展。
- 課本內文P175-179
- 講義 71-78頁(至E-Course下載)
- 參考資料-知覺發展
- 參考資料-形狀知覺、三度空間知覺及動態線索、圖片線索(限IE瀏覽器開啟)
- 參考資料-動作發展及深度知覺(限IE瀏覽器開啟)
問題: 討論看看你自己知覺發展,你是怎麼判斷眼見為真呢?
參考資料來源